“感恩之旅”有两项主体活动:支教和助学。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支教,在调研中开展助学。课余的大片空白期,例如周末,我们开始了调研活动。
负责人早已提前安排好了人员、任务的分配及注意事项。向导是周小力老师及其家人以及当地学生,牺牲休息时间且无偿自不必说,单讲炽阳冷雨,而他们素面朝天助力前行,就足够让我们给予满分的钦佩。早上七点半左右,各组列队出发。
能用“调研”两个字来称呼的,一般路途都不会特别近。寻着山路一直往下走,下坡的时候脚步一顿一顿,仿佛几近失灵的脚刹;上坡的时候又阻力重重,再加上偶尔刮来的逆向的风,说“一步更比三步强”一点也不为过。还好被修过的山路有大幅坡度的弯与弯之间离得都不是特别远,使我们可以不断地有休整的机会。
村庄里的路不如村寨之间那样平坦,不规则形状的石板和石块铺成的路高低不平。村民赶着牛或者拉着马经过之处,残余了零散的排泄物和渐行渐远的哒哒蹄音,仿佛给村庄添上了别样的亲切感。我们和村民的相遇,像极了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描写的景象:“便邀还家”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我简直不能找到比这些更合适的语句来描述上天给予他们的淳朴恩赐。
我们就在这样的沿途中到达了调研对象家里。主问、副问、记录、摄影等,分工明确,有序进行。
我们见了很多的孩子,了解了很多的家庭。这些家庭,大多父母都不在家,有些是爷辈照顾,有些是同辈照顾。家中三四个孩子的居多,大的照顾小的是常态。所谓“留守”的高发区域,丝毫都不夸张。多数家庭会种一两亩田地供应日常食物,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不允许他们照顾太多的土地。房子和家具一样,新旧融合,着实可谓变革期、上升期中国的一个淋漓尽致的缩影体现。这里的人,出行方式除了步行,大多使用两轮的摩托车,上面载两三个人,风驰电掣的开过去,小孩子带着意气风发的冒险精神,中年人带着稳重的顾家气息。我们就在这样普遍的大环境里去寻找各家各户不同的“难念的经”,期冀能给残余的贫困一些驱逐的力量,即使渺小轻微。而入则远远相迎,出则遥遥相送,无关我们能否带来帮助,就是他们的态度。
中午时分,我们暂停调研,找一片人烟稀少的空地,开启吃午饭模式。在米饭和土豆相伴的岁月,偶尔一顿馒头和咸菜完全称得起是对生活的改善。狼吞虎咽中夹杂着对调研情况的讨论和对美味的感叹,真是再奢侈不过的享受。
而后历经简短的休息,暂停键转换为播放键,我们重整行装,继续上路。下午六点之前必须回到学校的规定时时刻刻督促我们前进。
走吧,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去完成调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撰稿:高拉杰
编辑:王晓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