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为了保证后勤可以正常做饭,上课和调研的间隙,兄弟们都会一起去砍柴。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空气已经过滤,湿气落到裸露的肌肤上,冰蚕一样滑溜。这样的舒适,冲淡了平时上课和调研路上的劳累。
其实每次砍柴都是对所有队员体能的一次考验。我们所在的西关是这里地势最高的地方,步行上山下山虽然已经消耗了大半体力,但负重扛柴才是真正的挑战。
但我们在砍柴的空余时间,也会忙里偷闲地看上一眼贵州山川的秀美,满山遍野的青翠,成群的牛和澄澈的流水,风景如画的贵州大地上,飘扬着一抹鲜红的正在劳动的身影。把我们这群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竟显得有几分和谐,在这样的瞬间,砍柴的疲劳似乎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再用力呼吸一大口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好好享受造物主的赠予吧。
砍柴时的人员分配男女都很协调,毕竟“男女搭配,砍柴不累”。但说是砍柴,其实还是捡柴多一些。捡起散落在地上的小树枝,而这对于砍柴机会不多的我们其实已经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了。但当我们遇到了很大的枯树时,才会产生像触碰到了大自然的馈赠一般的欣喜。每到这时,男生都会动用砍柴工具来对粗壮的枯树发起挑战,女生则像在观看一场盛大比赛般激动地喊着加油。砍下的枯树被分成小节,每个人都卯足了劲,上山又下山,来回运送着我们的“战利品”。
砍柴回来的路上无疑是很辛苦的——男生都尽己所能扛着很重的柴,为的是让女生可以少拿一些。大家嘴上说着不累,但都一直在坚持。因为当你很舒服的时候,一定有人在为你承担着。顶着云贵高原上的太阳,兄弟们经久不息的加油声和歌声回荡在空幽的山谷中,这样的美妙,大概只有初见的美好才能比得上。
由于路途稍远,砍柴任务也较重,就在兄弟们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远处总会传来整齐的跑步声,抬眼一看,一个个绿色的迷彩和红色的队帽互相辉映着的是兄弟们大大的笑脸。他们总是带着使不完的劲儿,一把揽过我们身上重重的柴火。
扛柴回去的路上,我们依旧排成一列走在路的右侧,拐过一个又一个的弯,上过一个又一个的坡。穿过村子的时候,路上遇到回家的村里人,他们或背着重重的才割过的鲜草,或赶着成队的牛群,看我们从他们身旁经过,不论认识或不认识,他们都会慷慨地送给我们一个大大的微笑,还会说上一两句加油鼓劲的话语,连连说道着:辛苦了,辛苦了……
其实在这里从几岁的孩子到八十多岁的老人都会砍柴,他们日复一日的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们从未抱怨。我们有时都会惊讶于这些可爱的,朴素的人怎会被大山的厚重渲染的如此淳朴。
感谢这段令人疯狂的时光,它让我们发现:原来,自给自足的生活和不缺欢笑的我们在钟灵毓秀的云贵高原上显得如此相得益彰。
撰稿:王垚
编辑:崔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