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九年八月十五日,我们满含热泪地离开了生活一个多月的贵州省惠水县摆榜乡,踏上归程。我们的支教工作也暂时告一段落;可是,我知道我们感恩的路才刚刚开始。
回首这几个月走过的路,这其中有过欢笑,有过泪水;有过坚定,有过迷茫;有过-------有过的太多太多,多得足以填满我们记忆的空白。有时候甚至会觉得不可思议,觉得是做了一场梦。
二零零九年三月十五日,是我报名参加感恩之旅的日子。刚来学校时就知道了感恩之旅,一直为她的精神感动着。更羡慕那些参加感恩之旅的同学,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终于机会来了,第三届感恩之旅开始报名了。虽然知道的太晚,虽然希望渺茫,但还是毫不犹豫的报了名。先经过面试,全老师亲自和每个人谈话。那天晚上十一点多轮到我了,走进老师办公室,那也是我第一次和全老师近距离接触,当时很紧张,说话语无伦次的。全老师一再鼓励和安慰我,当时感觉全老师与传说中的判若两人。回去之后,连夜看了全老师的日记,写了感想,终于在截止时间前交了材料。就这样,三月十六日的晚上,接到通知说我通过了第一轮面试并通知明天(三月十七号)早上开始跑操。实际上就开始了第二轮选拔,为期两个月的跑操,感恩不是一时的冲动,而需要长久的坚持,我想这就是跑操的目的,不仅从身体上锻炼你,更从意志上磨练你。这以后的两个月中,我坚持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起床,坚持第一个到操场,不是为了争什么第一,只是想更多的磨练自己。一次两次容易,可是每天都这样就难了,有时候觉得真的坚持不住了,可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除了平时的跑操还有每周的拉练,最难忘的要数新老校区之间往返拉练和黄河拉练。记得那天早上跑操时文杰说今天要长途跋涉,我们还想要去哪游玩。可是后来说要步行往返新校区,我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以前大家对步行去新校区都只是想想,只敢想想,毕竟快四十里路,往返八十里。当然这比起后来的黄河拉练和贵州走过的路根本不值一提,可是当时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不可思议了。有了上一次的经验,黄河拉练就有了思想准备。可是得到通知的时候还是个吓了一跳,不要说以前没干过,想都没敢想过。通知说要带上雨伞馒头和水,于是全副武装的上阵了,第一次体会到了野外行军的滋味。由于不知道距离的远近,我们只是不停的走啊走啊,去的时候大家兴高采烈,谈笑风生。一心只期盼着早点到达黄河,忘记了旅途的劳累。终于到达黄河岸边了,大家欢呼雀跃,啃着馒头,做着游戏,唱着歌,好不畅快。下午回来时,大家一个个鸦雀无声,没有了去时的新奇与激情,旅途的困顿与疲劳不时袭来。只有意志还在支撑着两条腿机械的摆动。终于看到了莲花街校区,大家一阵欢呼,这时的新校区分外亲切——这时的新校区就意味着床和香喷喷的饭菜。回到莲花街席地坐在广场上,觉得能坐在这真幸福。后来听全老师说今天走了一百二十多里路。感到很惊讶,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走这么远的路。通过这两次拉练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思想上的自我设限,阻止我们不去做不敢做。一旦打破思想上的限制,下定决心去做,许多事情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通过了第二轮的选拔和考试终于进入最后一轮的试讲,我讲的是初三的一篇语文课文《麦琪的礼物》,总算是幸运的通过了试讲,成为了第三届感恩之旅的一名正式成员,感到光荣的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
正式入选之后,我们就进入了支教工作的准备阶段。为贵州的孩子们募捐衣物、图书、学习用品等。当然最重要的工作是备课了。记得那段时间过的没日没夜的,白天上课、做作业、准备考试,晚上查资料忙备课。星期天基本上都是在会议中度过,说实话那段时间挺怕开会的,一开一整天,开完会比干了一天活都累。虽然说很忙碌,有时候的确很累。可是很充实,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是最开心的,根本就没有空烦恼。六月二十一号我们召开了感恩之旅第一次大会暨欢送老队员离校,三届队员都参加了。场面很感人,很多老队员都失声痛哭。从他们的眼泪中我看到了他们为之倾注的感情。
终于到了七月十五号——我们出发的日子。坐上了前往贵州的列车,列车在飞速的前进,却仍觉得慢,因为心早已飞到了那里。经过三十多个小时长途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那片令我为之魂牵梦萦的土地,在贵阳火车站的广场上睡了一夜。第二天我们赶到了支教的目的地——惠水县摆榜民族中学。
我们的支教工作分为教学和调研两部分,前四周为教学和分散调研阶段,第五周为大规模集中调研阶段。
我们到的那天下午,也就是七月十七号的下午,我们进班与孩子们交流。感受到的是孩子们的热情与期盼,哥哥长、哥哥短的叫个不停。围着我不时的问这问那。孩子们也很懂事,不时的说哥哥你累吗,你辛苦了。看到这一张张瘦弱但依然灿烂的笑脸,心里酸酸的。为他们的苦难生活感到心痛,为他们在苦难生活下的坚强乐观深深感动和震撼着。
我教的是八年级的语文课,担任八年级三班的班主任。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学生的身份,突然之间成了老师,有些不太适应。书到用时方恨少,看到孩子们那热切期盼的眼神,感到内心很惭愧,感觉自己的知识太有限,能给予他们的太少。开始的时候八年级没有分班。后来学校为了更好跟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分加强班与普通班,于是班级被打乱。那几天很多孩子都不愿意,闹情绪。没进加强班的觉得学校对自己不重视,进了加强班的觉得自己不如原来那么受重视,有压力,甚至自卑。很多孩子分班后都静不下心来学习,想回到原来自己的班级。我所负责的八三班是普通班,情况尤其严重。孩子们在分班后学习积极性很低落。很多次都跟我说学校是不是放弃了我们,只重视加强班的。孩子们的自尊心很强,我耐心的和孩子们解释分班的目的是为了老师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教学,大家能更好的接受知识。我告诉孩子们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放弃你,除了你自己。渐渐的大家这种情绪平息了。在刚开始教课的一段时间里,通过我自己的观察和从原班主任杨老师那里的了解,对八三班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语文、英语、数学各科能及格的同学寥寥无几。许多孩子都很消极,对学习持一种应付的态度。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家庭的原因,家长思想过于陈旧,许多家长对孩子们的学习不重视,甚至不支持孩子上学,尤其是女孩子。班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苗族,由于苗族自古以来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孩子在家里很不受重视。许多女孩子根本就没有读过书,年纪轻轻就出嫁了。在那里女孩子十六七岁嫁人的很正常,唉,正是读书的年龄。通过与班里孩子们的进一步交流,对很多孩子的家庭和生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孩子们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状况普遍较差,许多洋溢着青春的活泼笑脸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很多时候听着孩子们的讲述都忍不住掉下泪来。问他们苦不苦,他们总是说不苦,习惯了。反过来他们会问,哥哥你们来这里教我们天天这么辛苦,你们苦不苦。多么懂事的孩子。晚上和孩子们住在一个宿舍,由于晚上回的太晚,早上走的太早,和宿舍的孩子们交流太少,因为同宿舍住的都不是我们班的同学,有很多孩子还叫不上来姓名。可是发生的几件事情还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记得那一次早上起得晚了匆忙间没顾得上叠被子,床上衣服被子扔的很乱。等我跑完操回来准备整理时,我发现床上已整理的整整齐齐。还有一次,我刚换了衣服和鞋子,由于太累了没顾得上洗,放在盆子里。等我第二天去洗的时候,却找不到我的衣服和鞋子了。最后终于在晾衣绳上找到了,衣服和鞋子已经干干净净的挂在那里。我当时心情很复杂,一时竟不知道说些什么。有无限感动,一直以来只有我的亲人对我这么好,孩子们把我当成亲人了。又有些不好意思,让孩子们给自己洗衣服总觉得不合适。我问是那个孩子给我洗的衣服和鞋子。可是孩子们都说不知道,我知道他们不愿意说。于是我佯装生气,对他们说以后谁也不许洗我的衣服,再发生这样的事我就生气了。在和孩子们相处的一个月中,发生的很多事让我感动着,也感慨着。苦难的生活没有泯灭他们的人性中的美好成分,他们坚强,乐观,笑着面对生活。他们少人关心,却充满爱心不忘关心他人。
班级管理的确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八年级的孩子说他们不懂事,很多事情他们都知道;说他们懂事,有时间会搞得你哭笑不得。尤其是和孩子们熟悉了的之后,许多事情更难处理。无规矩不成方圆,我的感受是在开始的时候在班级管理的各方面让孩子们自己制定几项规矩,规矩一旦确定,每个人必须遵守,这就是班级的一部宪法。无论任何人,一旦触犯了规矩,必须已发给与惩罚。再次,我觉得身为老师我们应自己给自己制定几项规矩,让孩子们监督,让孩子们先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们信服你。班级有了规矩之后,就应在班级内设立一些班级的管理者——建立班委。这对班级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选一个好的班干部协助你工作,才能让班级更好的运转。一是对孩子们的一个锻炼,二是可以让你的工作更有效的开展。一个班级的班委应包括:班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和各科课代表。大家各司其职,班级工作就会容易得多。
一个月的教学工作很快就结束了,给我的感觉是:教授的知识倒在其次,毕竟一个月我们能教给他们的也太有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他们树立继续学习的勇气和信心。所以我们讲授的知识应该根据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从最基础的入手,重要的是孩子们都能接受,而不是讲了多少内容。
教学过程中与孩子们的交流对孩子们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而调研则让我走进了孩子们的家里,走近孩子们最真实的生活。调研过程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当地的贫困生活,也感受到淳朴民风。虽然很多孩子们的家长都没上过学,但与他们的交谈当中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好客和通情达理。最让我难忘的是最后一周的集中调研。每天走几十里的山路,跋山涉水,沿途风景无限,可是旅途的劳顿却无心欣赏,只是埋头走路,有些地方的路很是危险,走过之后又不免担心起一年四季,无论风霜雨雪都要走这些路上学的孩子们。在学校的时候,很多孩子告诉我他们从家到学校要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现在终于亲身体验了孩子们上学路上的艰辛。
一个月的支教工作结束了,回顾这一个月的支教生活。最大的感受是:孩子们教给我的太多,而我能给予孩子们太少。临走的时候,收到了许多孩子的信件。在回来的路上一一拆开,字里行间写满了感激之情,孩子们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恩,什么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给予他们的一点点关爱,对他们的一点点好,他们会放大为整个世界。从贵州回来,心中就多了份牵挂。很多次都会想起孩子们那纯真的笑脸,孩子们的懂事:“高哥哥,你怎么不笑,你怎么不说话,是不是我们惹你生气了。”我仿佛又听到了那稚气未脱的声音。很多次孩子们打电话过来,总是会说,高哥哥不要忘了我们。我总会用责怪的口吻说:怎么会呢。是啊,孩子们,怎么会呢。我怎么会忘记你们呢,我欠你们的太多,我还要还呢。
支教工作结束了,可是我感恩的路才刚刚开始。
201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