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top
首页 日志感受 第三届贾玉珊个人总结

第三届贾玉珊个人总结

2015-10-31 09:49 |
撰稿:感恩之旅
|
编辑:感恩之旅


2015年04月02日

从开始报名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将近六个月的时间,蓦然回首,更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自己是怎么走过枯燥的工作,漫长的道路的,只是当时间远去,往昔渐渐沉淀,心里只留下一片清明。


报名


最初邂逅"感恩之旅",是在08年上半年,那天在校园里走着,看见好多人在看展板,便也挤过去凑热闹,破旧的草房,浑浊的眼神,还有那饱经沧桑的脸和因长年劳作而弯下去的腰,那一刻,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以前偶尔在看电视或书籍杂志是看到别人的苦难,虽然也会难过,但过去就忘了,毕竟离的太远,生活环境有相差太多,而这次,当我知道感恩之旅是一个全校范围招新到贵州支教的组织时,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因为我觉得若是能通过招新成为新队员,那我就可以实实在在的为那些孩子们做点事,尽管微薄,却代表了一份热心,于是就报了名,很顺利的通过了第一轮,这一点感觉有点意外,我一下子变得信心百倍,于是上网查资料,准备第二轮的试讲,忙的不亦乐乎,后来干脆把找来的兼职辞了,跑回家找老爸老妈取经,现在想起当初一个人对着空荡荡的教室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真的傻傻的。


最终,我还是在试讲时被淘汰了,当时郁闷极了,就觉得,我倾力付出了这么多,怎能得到这样的结果?!真的好不甘心,好像还发短信质问水哥为什么,有点无知者无畏的感觉,后来也知道自己试讲太差,所以才......

大学的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参加这样那样的活动以及繁忙的功课,让我很快就把这件事忘在脑后。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春去春回,又是一年过去了,再次见到“感恩之旅”招新,那我以为已经忘却的冲动如种子一样,破土而出,遥远的贵州,孩子们的眼神,占据了我的脑海,可是这一次我却犹豫了,报名还是不报,我怕这次还和上次一样,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怕再一次的落选别人会嘲笑,胡思乱想了几天,想去贵州看看的愿望还是占了上风,于是咬着牙,把报名表递了出去,此时已是报名的最后一天了。


筛选


第一轮还是面试,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最重要的是,心也随着时间的拉长,如同小虫在啃噬,一点又一点,晚上走廊昏黄的灯光弄得头更混乱,一跳一跳的疼,于是,拿出摘抄本翻着那些记录下来或优美或精辟的文字,边转边看,以转移注意力。

终于轮到我了,记得当时想布偶一样傻站着,老师让坐就坐下,看着桌子,侧着身子,乌拉乌拉先说了一大堆,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估计老师看我这样子特好笑,便捡了很轻松的话题和我聊,很快我就不紧张了,思维和语言也流畅多了。

走出办公室,我舒了一口气,感觉第一轮应该可以。


接着就是跑操了,每天5:30--6:00,这差不多是最折磨我的一轮筛选,平时我都特贪睡,又习惯晚睡晚起,所以那段日子真的是得空就睡,上课也经常迷迷糊糊的,忏悔一下,因为我的老师都是辛勤耕耘、认真负责的那种。

记忆最深的就是去黄河那一次,一天走了一百二十多里,去的时候是四小时的急行军,我累的全身都垮了,才算到了,吃点馒头,喝点水,休息了两个小时就往回走,此时是下午2:40,太阳火辣辣的烤着,本来就没休息过来,又是马不停蹄的往前赶,到了最后几十里路,大脑已经失去知觉了,全身上下说不出的难受,走得都快吐了,两条腿还得机械的往前移,真的连死的心都有!第一次有了动摇的念头,可是想想老师那句“行百里者而半九十”,又觉得不甘心,就这样吧,走吧!若有谁当时碰我一下,估计就倒地上站不起来了。


坚持就是在你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若你信了这句话,黄河你肯定能走下来!

回到寝室我就倒下了,看到亲爱的室友真有一种再世为人的感觉,不过第二天我就踩着八厘米的高跟鞋去逛二七了,因此还被她们戏称为“打不死的小强”......

通过试讲,我十分幸运的的打着擦边球成了感恩之旅的第三届队员。



筹备


筹备就是一个个把我们打回原形的过程,基本上每个周六、日都在开会,一坐就是十个小时,就是中午吃饭时也是大家一块吃,好讨论一下具体事宜,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却看不到进展,真是郁闷又无奈,感觉掉进了传说中的文山会海,十分的形式主义,现在想想,若不是当初动不动就十几个小时的培训,支教期间肯定会像第二届一样出现大规模的疲惫,还好,我们是疲惫过,可是不是在孩子们面前。

到了期末考试时,除了开会,事情就更多了,现在也不记得当初都做了什么,反正就是忙,忙的焦头烂额,因为莲花街、嵩山路的做了几件效果明显、结果很好的事,而中原路没有,老师对我们的成绩不太满意,于是我们就忙着募捐,衣服、书籍之类的,恰逢四、六级,各科的考试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紧接着就是教案,我要写60个课时的,所以空余时间都跑去图书城、购书中心等地方了,买了资料回来写教案,还要上课,那段时间真是繁忙到崩溃,可也充实到极点。


随着启程日子的临近,心里却反而越来越平静,自己都觉得满奇怪,不是该兴奋和激动吗?一个同学说可能是准备的很充分吧,充分吗?不知道,一切都需要实践去检验,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让到那之后应对更从容一点。


支教


终于踏上了去贵阳的火车,路上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马上就能到贵州了,忧的是火车上又乱又挤又闷又热,我很光荣的中暑了,不过,到了摆榜,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校园,在视频里已看过多次,孩子,热情的和我们打招呼,这就是我们将要生活一个月的地方啊,当真是山清水秀、民风淳朴!


我和孩子们:


我在云万教四年级数学,最初的几天,对什么都不了解 ,而上课的时候 ,孩子们更让我吃惊,就是本来该一、二 年级就会的知识他们都不会,无论我用什么方法,都收效不大,慢慢的时间长了,才发现其实这里的孩子挺聪明的,只是基础稍差而已,因为云万哪儿是苗家人的聚居地,所以几乎所有孩子都是从小说苗语,上学才开始学汉语,有时候他们听不懂我们说话是正常的,这时后就需要放慢速度,一个一个解释给他们听,不要怕重复。

孩子们上课都很积极,课堂气氛也好,接收新知识较快,但前提是认真听讲了。刚开学的前两周,新轩感还没过,到第三周,就开始跑神、讲话了,一个班能有四、五个在听就不错了,遇到这种情况,除了大规模的让他们上去做题,、修改之外,适当穿插些小游戏,唱唱歌,做点小互动,振奋一下他们的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可以,把他们拉到校内的草坪上,有大自然的魅力打动他们。


今年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除了教课本知识以外扩展不多,本来拿了一本《科学家的故事》准备将给他们听,后来只讲了一两个,建议以后的课堂内容向多样性、趣味性发展,因为小学生一节课最多能集中精力20多分钟,这样可缓解他们的精神疲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还有就是孩子们不爱动手,总是不动笔演算,强调几遍,还是有同学只拿起笔做做样子,或许跟他们不会有关,而且他们通常只有一个本,作业、练习、语文、数学全在那一个本上,我们边自己买了本子给他们发下去,情况才有所好转,但还是要强调好几遍,让记才知道记,,不说就只看黑板或队员了,所以,我觉得一开始就应该强调让他们养成记笔记的习惯,队员在课堂上应该多强调强调才可以。


我曾给孩子们上过几节画画课,他们的热情都很高,因为没有纸,所以用的是从甲坝拿过来的废作业本,若有可能,建议从郑州买些散装的白纸过去,不需太多,一百页足够。这里的孩子尤其是女生特别多才多艺,她们的嗓音带着少数民族特有的那种辽远和清幽,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可以根据歌曲编出与之相匹配的舞来,动作简单却优美。才艺比赛时,我觉得应该尊重她们的意愿,让她们主动报名,但现在我觉得,若只询问一下,他们肯定不报,但若是半强制要求,他们也没什么意见,还会很积极的排练,表演,这对他们的性格、心里塑造都是一种锻炼,这时候,老师的引导就很重要了,既然对他们有好处,那么半强制一下又有什么不对呢。


生活:


我喜欢下课和他们说话,一大群孩子围着你,七嘴八舌,想哪说哪,孩子们的语言即童真又有趣,可爱的紧,不过他们最热情的就是我们跟他们学苗语,像“喔、呀”等日常称呼,有时候我总是发不好某个词的音,这时候他们就笑的特开心,然后重新教我怎么读,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骄傲的东西,所以当我们角色互换,他们体会到做老师的快乐,从而会有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吧!

临走时,我让他们教了我一首《草原情歌》,以前都是我教他们唱,现在换他们教我唱,因为听他们唱过好几遍,所以没多久我就学会了,还很不错,弄得他们直感叹我学的快,把我得意的不行,当然表面上还是要谦虚地,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他们之前我已经会的差不多啦!之前我教他们唱歌,总是一遍就能唱个七七八八,把我郁闷得不得了,现在好不容易翻身了,不嚣张点儿怎么能对得起自己!呵呵……


又是中午放学会去孩子们家,也没什么事,就是到那坐坐 ,看看,跟家长聊聊孩子情况,让他们对孩子读书多上点心,顺便把逃学的拉到学校去,每一次家访时身边总有一大群孩子跟着走,走在田间的小路上,牵着她们的手,即使不说话,心里也暖暖的都是幸福。

我喜欢课间和他们一起做操,看他们在碧蓝的天空下,随着节拍,伸伸胳膊、踢踢腿,整齐划一却充满朝气的样子;我喜欢看他们嬉笑打闹,满校园跑的样子;我喜欢看他们教我说苗语时得意的样子;我喜欢看他们安静思考的样子;我喜欢看他们回答不出问题懊恼的样子;我喜欢看他们课堂上想睡而不敢睡的样子;我喜欢看他们小心翼翼的样子;我喜欢看他们张扬的样子……我想我喜欢看他们所有的样子。


呆的时间越久,就越觉得孩子们特别懂事,但也特别缺乏安全感。运动会刚过的那几天,我觉得特别的累,所以脸色不是太好,他们就写纸条或直接问我:贾姐姐,你为什么不笑,是不是我们惹你生气了,你告诉我们,我们一定改。让我觉得感动的同时,也特别的愧疚,只想到自己而没顾虑到他们的感受,真的很不应该。

这里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单亲、孤儿也有,家里会有六、七个孩子很正常,还有一种就是家里两、三个孩子,父母出去打工,大一点儿的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起居,田间地头,喂猪放牛都要做,每天特别辛苦,能坚持上课已经不容易了,所以,若有下一届队员看到孩子在课堂上打盹,请你一定要温柔,因为他们真的很累,也很苦。或许身体上的苦他们可以扛过,用他们自己的话,就是“习惯了”!那么心灵上呢?


记得联欢会结课那天,孩子们送我,其中有一个叫赵松建的女生,她父母均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她和弟、妹,都在上学,她要做饭,种田,放牛,打猪草,担负一个家长的责任,有时连着好多天都不在教室,到了学校,也经常支着头打盹,我们也无能为力。所以那天,我对她说,希望她课间或中午休息一会儿,平时轻一点的活儿让弟妹也分担一点,不要太累了。我刚说完,她一下就大哭起来,真的很痛很痛,我可以想象她们三个相依为命的日子,却无法体会那种感觉,她只有十三岁,平时,谁会去关心她,安慰她,给她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没有人!所以本该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她却要用自己稚嫩的双肩给弟妹搭起一片无风雨的晴空,怎么一苦字了得,他们真的太少被爱,仅一两句安慰的话就让让痛哭失声,除了言语上表示那可怜的一点关心之外,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

孩子,祝福你们!短短的一个月,你们给了我二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快乐和体验,幸福与满足,你们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但你们是最好的,你们乐观向上,你们热情懂事,你们让我感觉一个月以来,我被爱包围,你们叫我姐姐,可我知道,你们比我更像姐姐,谢谢你们!因为你们,让我在没有走的时候已舍不得走,,走了之后,每每和同学说起,总是哽咽难言。我希望,我们走后,你们能开心学习,快乐玩耍,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激情的少年和奋进的青年,希望你们可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我和队员们:


我们曾经素不相识,我们曾经毫无牵绊,但感恩之旅是我们走到一起,这三十七天以来我们同吃同睡,同止同休,米分着吃,水轮流喝,你帮我一把,我拉你一程,累了有人帮你背包,病了有人嘘寒问暖。

还记得,秀才对我们是最好的,李光画画是最棒的,袁烨是最多才多艺的,桃莉是最温柔的,小范煮饭是最好吃的,小户是最爱孩子们的,我最感谢的,是亚菲和席远。


亚菲,是最有爱心的人,知道我有点自闭,不爱说话,就经常找我说话,有事拉我一起做,让我开朗一点儿,自信一点儿,慢慢的我不再那么害怕和不熟悉的人说话,发现其实他们也挺好的,有一首歌,亚菲曾经常在去云万的路上唱,就是成龙大哥的《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不要独自坐在那里看天空,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动还有谁可以帮助你成功;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不要让自卑左右你向前冲,每个人的价值都不同,也许你就是最好的那种”。谢谢亚菲,她不仅给了我友情的温暖,更给了我前进的力量。

支教四周,除了刚开始的两天我自己背包,其余几乎都是席远在背两个人的书和教案,每天三十多里的山路十分难走,有时他还要抗旗,非常辛苦,我们两个同教四年级,有时候我的脾气不太好,他很忍让我,又任劳任怨,所以在这里我想说:对不起!谢谢!


我和老师:


说实话,支教期间,和老师接触次数并不多,可是仅有的那几次接触,明里暗里也不知被训过多少次,,席远说我呢:说话这么冲,不训你训谁。我郁闷死!

记忆最深的还是那天早上,因为前天我没去调研的事,可能当时我一脸无所谓的态度把老师激怒了,于是电闪雷鸣,暴风雨华丽丽的就下起来了,很不幸的是,自始至终我都没觉得自己做错,于是那天去云万,其憋着一股气,在前面健步如飞(袁烨说的),愣是弄的整个队伍提前十分钟踏进校门。

不过当天就和老师和好了,后来和戚师兄座谈,把这事说了,戚师兄支招说下次无论老师说什么,你都说是,下去之后,再给他写纸条说不是,等那时侯双方都冷静下来,事情就好办多了。我觉得戚师兄说的蛮有道理的,所以就写了下来,若有下届的师弟师妹能看到,咱共勉!

基本上,老师是个做事相当完美的人,所以,老师就做原来的自己吧!就非常好了。


总结


记得支教期间,给爸爸打电话,他问我的感受时,我想也不想就回答了三个词;简单、充实、快乐。

是的,短短三十七天,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简单是因为生活中只有团队和孩子,充实是每天早起晚睡,教课备课改作业,整天忙碌,快乐是和队员们、孩子们朝夕相处、共同进的快乐。

这三十七天里,有欢声笑语,也有心酸落泪,有遗憾,也有满足,无论如何,过去的已然远去,感恩之旅还要继续前行,祝福孩子们!祝福队员们!祝福全老师!更祝福感恩之旅!一路走好!


201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