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前后后
流水账。记录从相识感恩之旅到支教归来的前前后后。
2007年9月,我初到河南工业大学,一切都很新鲜。也正是在对大学充满好奇和迷茫的时候,在《政治经济学》的课堂上与全老师一见如故,私人关系自此日渐密切。
全老师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师。全老师学识渊博,这一点深深吸引着我。全老师待人和蔼友善,不拘小节,和学生们玩得开。也正因为如此,我与全老师的交往才得以进一步深入。
也不记得是何年何月,全老师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让我去参加第一届“感恩之旅”贵州行的报告会,地点是在中原路校区的一间大教室。由于之前对此事毫无了解,所以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我欣然应邀。报告会很精彩很感人,催人泪下。而后来全老师的讲话更是震撼人心。初次邂逅“感恩之旅”,印象深刻。也许这就注定了,我与“感恩之旅”的缘分不会就此结束。
2008年暑假的第二届“感恩之旅”,我没有参加,原因很多。一来,期盼了四年之久的北京奥运会终于到来,如此辉煌的时刻似乎没有理由去错过;二来,父母在郑打工,这是我来郑的第一年(往年都是仅暑假来生活一个多月),给父母帮忙义不容辞;三来,奶奶一个人在家,春节出门前曾允诺暑假回家一趟的。如此种种,最终决定没有去报名,由此也错过了第二届“感恩之旅”。
第二届队员从贵州回来之后,我就决定报名参加2009年第三届“感恩之旅”。而也从那时起,在生活中、在网络上,我都以一个准队员的身份要求自己,情不自禁地去维护团队的荣誉。而我和石头等也是较早一批到全老师办公室参加面试的。面试很简单,更多的可能是考察面试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全老师让我们去阅读第一届的支教日记,并写下感受感想,谈谈自己对其的看法。
2009年3月16日,接全老师通知,于12点40分在体育场主席台前集合。我们莲花街的队员第一次集合整队,也第一次认识了韩卫彬——黑哥。黑哥是第一届队员,没有参加第二届但自始至终都在关注着第二届的发展。现在是第三届了,黑哥重新出山,担任第三届队长。后来的实践证明,黑哥是一位尽职尽责的队长,一切都为了团队的利益和荣誉,鞠躬尽瘁。无可辩驳,黑哥就是黑哥。
3月17日到5月17日,我们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跑操。每天早上6点10在操场集合。而在期间,还进行了两次拉练、一次笔试、一次义工,一次试讲。3月22日,徒步行军70里,往返莲花街与中原路;3月29日,在中原路校区某教室进行笔试;4月4日,徒步往返于莲花街和黄河沙滩;4月12日,去颐和老年公寓参加公益劳动;4月19日,三校区集中试讲。试讲是最后一道程序。及至试讲结束,经面试筛选剩下的80人已然剩下20余人。在庆幸自己能够留下的同时,也感到切实的压力。因为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淘汰了其他可能更加优秀但是因某种原因被淘汰了的队员的基础上的。第三届“感恩之旅”的选拔就这样结束,随即进入了紧张的备课阶段。
备课是一个漫长而繁杂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还利用闲余时间为贵州的孩子募得了近万册图书和数吨衣物。一切的一切,辛苦但很快乐。二十余位兄弟姐妹们并肩协作,较为圆满的完成了第三届的前期准备工作。剩下的就是出发。
真正的集中准备我觉得还是从队员们考试结束开始的。大家把各自的学习任务悉数处理完毕,迅即进入集中准备。该买什么该带什么,缺什么少什么,该注意什么可以预见的困难有什么,队员们都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老队员在此项问题上给予了极大帮助。经过几天的精心准备,7月15日这天终于来临。下午四点左右,所有队员都集中在了中原路一号楼前。不少老队员也来送行。他们给了我们深深的祝福,也寄予了我们殷切的期望。第三届承载着前两届太多的梦想,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扬帆远航。
火车行程很漫长,但是一点不枯燥不无聊。因为有那么多的兄弟姐妹一块,就像在家里一样,有什么寂寞的呢?车子在铁轨上飞驰,后半程多半在隧道中穿过,忽明忽暗,隆隆震耳。窗外的景色很美,平原、丘陵、高原,大概除了沙漠和海洋没有见到都见识了。火车上发生了一件事情,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第三足。而后来事实证明,摆榜和感恩之旅的深厚的感情不是轻易可以被取代的。
到达贵阳是在夜间。我们在广场席地而睡。夜里大雨倾盆而至,而却未等收拾完毕即又停止。也许这就是贵州的典型天气,让人捉摸不定。我们未至目的地却已给我们一个下马威。事实恰恰也正是如此。我们在云万路上的经历就完全证明了这个事实。
早上来车接我们。一辆较为豪华的大巴车,还是陈校长亲自来接。由此,我们也可见校方对于我们的重视程度。而引用全老师的那句话,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啊。车到惠水县,是惠水县的教育局吴局长亲自接见,并设座谈会。我们很荣幸的成为来惠水县支教的十几支队伍中的唯一一支被如此高规格的接待的团队。
中午车到甲坝,见到了我们期盼中的摆榜中学。孩子们已经在等待我们了。我们的车停在教学楼门口,就有很多孩子过来帮忙卸车。东西卸完之后,我们又整队出发去街上吃饭。也不知道这顿是谁招待的,大概是给我们接风洗尘的吧。这顿饭很独特,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他们的正宗吃法:桌子很矮,锅在中间,可以加热。也就相当于我们的火锅吃法。招待我们的是当地自酿的杨梅酒。酒呈葡萄紫,味似果汁,含有酒精味。全老师再三告诫这是一种很厉害的酒,千万别当饮料喝,后劲十足。大家也都谨记了。可咱是客,人家是主,客不随主愿,倒担心会引起误会。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待客之道,不喝酒倒显得不够热情。而事实也正如此。当地人非常热情,尤其是见到全老师这位老朋友,那劲头自不打一处来。各老师轮番上阵。不过万幸的事,在全老师和队员们的周旋之下,这次没有被喝倒的队员。
实践证明,请客吃饭不是一次两次,领导们还不时送点猪肉送点土豆。对我们的如此盛情,相对于同在此地支教支医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们而言,实乃天上地下。再次说明,当地人对我们寄予了太高的期望
惠水一个月,四周支教,数日家访,三日集中调研,另有家长会、运动会、联欢会等,活动异常丰富而多彩。我们的工作也紧张而有序,备课、教学、批改作业,如此循环,周而复始。
中学的工作很辛苦。因为中学的课程比小学的要多。从每个人所带的课程数来说,估计中学的也是最多的。而中学由于是在大本营,所以很多细节工作都是由中学来挑头完成的。每日加班至深夜二三点者有之,甚而通宵者也有之。兄弟们如此辛苦,也从未说过一个累字。本计划给云万分队加个晚自习副班主任,后来也因为考虑到云万的队员赶路之辛苦而推迟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实大家都很辛苦,谁都不例外。云万的虽然每天要走30里山路,但是习惯了也真的没有什么了。反倒是中学的兄弟们,任劳任怨。
大厨给我们做了三年的饭了。切土豆的技术已经是炉火纯青了。吃惯了土豆,反而不习惯那些山珍海味了。想想我们的孩子们,每天一盒米饭吃两餐,菜是干辣椒。那个干辣椒我们是见识过的,奇辣无比。
甲坝小学在摆榜中学旁边,与大本营仅一墙之隔,穿过两扇大门,即可到甲坝小学。我们的小学运动会就是在甲坝小学举行的。简陋的场地,不减师生参与比赛的热情。云万小学赵寿发校长亲自上阵,为拔河队伍加油。估计是云万小学的孩子同年级的普遍比甲坝小学的孩子个头高一点吧,云万小学夺得了拔河比赛全部六个奖项的其中五个,可谓是拔河梦之队。
云万小分队,一个多月下来加上集中调研,累计行程逾1200里。初期感觉很累,后来也渐渐适应了。快到放假的时候,反而很舍不得那条道路。在最后的几天里,我们计划着把大路小路都走了几遍。很有可能这就是最后一段与云万之路亲近的历史了。课程方面,孩子们的基本功总体而言还是高于我对于他们的预期的。因为在来之前,老队员们一次又一次地给我们强调当地孩子们的基础,反倒让我因此而过低的估计了孩子们的基础。当然了,如若没有老队员,估计我对孩子们的期望是远高于实际的。记得那次我再次在黑板上写下“分米、毫米”的认识,结果下面大量同学终于忍不住了,提出抗议,说范哥哥你怎么老是讲这个呀?我就问大家是否都懂了,大家几乎异口同声的说懂了。简单的测试了一下,发现掌握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以为小学孩子都很纯真,实际上我发现他们还是很复杂的。这种说不出口的复杂,曾多次让我和袁烨不知所措,甚而几欲落泪。这些问题很多时候是由于小孩子特有的心理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小矛盾,而在很多时候根本就是一些误会。在一起的30来天里,我们有欢笑有泪水,还有很多很多感动。五味杂陈,着实让人难忘。
时间是飞快流逝的。孩子们不好好学习,我会告诉他们时间多么宝贵,告诉他们再过几天我们都该走了。而他们并没有什么反应,似乎很漠然。然而真正到了离别的那天,联欢会尚未开完,孩子们似乎都已经预感到离别的气息。回到教室的孩子们,打闹的不再打闹,调皮的不再会调皮,而是都很安安静静的坐在座位上。我和袁烨去两个教室分别作告别谈话。可两个班,我一句话也没有说。正如《祝你一路顺风》里唱的那样,“那一天,直到我们要走,可我一句话也没有说……要知道我有千言我有万语,却不肯说出口;你知道我好担心我好难过,却不敢说出口……”摸摸相伴了一个多月的黑板,至今仍然记得中间掉了漆的那块地方。再看看我可爱的孩子们,“再拍几张照吧”,我想。可当我拿起相机,未等按下快门,操场上即响起了急促的哨声。我们该集合了,该走了。匆匆拿上背包,再扫视了一眼云万的办公室,毅然跨出了门。
从云万回甲坝历年来都很艰难。短短七公里的山路不知会洒下多少泪水。无论我们的队员如何劝阻,都无法阻挡孩子们毅然决然送别我们的脚步。亲眼看到这样的一个场面:一个女生被众人劝说回去,她就站在路边,面向后面的队员们,满含热泪,深深的鞠了三个躬。这样的情谊,又如何不让人感动呢。
集中调研应该是很辛苦的。但是就像国学大师翟鸿燊老师说的那样,“长征那么困难,途中还有篝火晚会”,而实际上我们也一样,当我们把心思不再集中于双脚,而放眼山川的心情也就自然不一般了。极目四望,群山尽收眼底。此刻也大概理解了毛泽东说过的那句指点江山。江山是如此多娇,那么在这样广阔的天地下生长的人,他的胸襟如何不开阔?长冲小学的早餐是很让人难忘的。乡亲们自发熬夜为我们做早饭,在大清早给我们送来了几个背篓的稀饭、米饭、菜。主食是足量的,菜是丰盛的。如此之情,我们又何以为报?我们也似乎明白了,为什么红军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就是不会被国民党打到,反而最终取得了胜利。大厨家的一夜也是很难忘的。大厨家人不仅为我们准备晚餐和早餐,而且还为我们准备了足量的竹椅让所有人都能够坐下休息,为我们所有队员联系安排了舒适的床铺。乡亲们同意热情,对我们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我们进屋之后,他们会招呼我和远程坐下休息,让我们看电视。而我们确实很累,就说去睡觉。当我和远程说咱洗个脚吧(因为直接上床不太合适,脏了人家被子。而我们的脏是出了名的,不过身子在过摆郎河的时候都洗了洗)。这家人听说我们要洗脚,忙去端了一盆水。完了之后,还说要给我们倒洗脚水。可惜早上我们走的时候没有见到这家人,都没有机会道个谢。
三天的调研,在第三天中午十二点半宣告结束。远远地我们就看见了“摆榜欢迎您”的标语。下午乡政府和我们有一个座谈会。座谈会的气氛还是很不错的,不是非常的严肃。这可能也是建立在我们长时间的相处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各位领导、老师、队员还有戚师兄都作了发言。没有官话套话,都是敞开心扉的交流。晚些时候,乡政府还请我们吃了一顿送别的饭。
归途漫漫。我们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来与孩子们分别。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问,哥哥姐姐你们明年还来吗?而高年级的孩子似乎清楚,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中的很多人注定只会是匆匆的过客,而摆榜中学会依旧矗立在那里,迎接一批又一批的感恩之旅人。但我们都不会忘记这里,不会忘记这片土地上善良、可爱的孩子,不会忘记热情的乡亲们,不会忘记辛勤的老师们,也不会忘记摆榜的那山、那水,不会忘记三二班教室黑板上掉漆而露出的那片木头。
走了,走了。再看一眼我们可爱的孩子们,看一眼我们的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吧。我们狠了狠心,钻进车里。没有话语,尽是离别的情绪。车子开动了,孩子们在追车奔跑,车上的队员再也忍不住了,泪流满面。孩子们,你们不要再跑了。送君千里,终有那一别的啊。
火车站,贵阳。依旧没变,跟我们一个月前来到这里所见到的一摸一样。唯独车站人来人往的人不一样了。仍然有人驻足观看。也有人会问我们,你们去哪旅游。夜里无聊,看着车站上方的大钟,一圈一圈再一圈。天空鲜有星星,于是想起了在教学楼楼顶所见的满天繁星。回到郑州了,这样的星星怕也少见了吧。
火车站,郑州。天还没黑,我们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走出了火车站。有人问,你们从哪来?我说我们从贵州回来。那人说,哦原来是支边的。哈哈,再看看我们的队服,一个个脏兮兮的,也难免会让人好奇。脏就脏吧,我们的本色,谁叫我们都“嫁”给感恩之旅了呢?
第二章 某四次落泪
在摆榜,流泪不止四次。这里是其中的典型。之所以某一段经历让人难忘,是因为在其中不仅有欢笑,还有泪水。
清晨,室外。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早晨,与往日无恙。野外很安静,寂寥无声。天灰蒙蒙的,没有星星。天空下着小雨,伴着微风,打在我们脸上。
我们和往常一样,喊着“一、二、三、四”的口号,从摆榜中学操场跑向“摆榜欢迎您”的标志牌。到了目的地,王欢让大家解散,原地休息。而就在这时,文姝从远处跑来。问了欢哥一句,老师在哪?欢哥示意,在那边。文姝站在老头对面说了几句。一切如常。
正当我们整队准备跑回去的时候,文姝上前做俯卧撑,20个。所有队员都见证了这一时刻:在一个天蒙蒙亮的早晨,伴着冰凉的小雨,一个文弱女子,在二十余位队友面前,在湿漉漉的石子路上,艰难的做着那二十个俯卧撑。一、二、三……十一、十二……这时候,我分明感觉到很多队员和我一样,想哭。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因为未到伤心处。数月的朝夕相处,难免感情深厚。而老天似乎有意捉弄,在这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集合了所有可以集合的悲剧因素。此情此景,如何让人不落泪呢。
周五,赶场子。
周五是摆榜乡约定俗成的假日,十里八村的村民都聚集到甲坝的那条街上赶场子。这一次,是我们第二次赶场子。
街上人山人海,万人空巷。街上聚集了售卖各类物品的商人,也就是当地的村民。东西五花八门,以日用品和食品为主。我们几人一组,再次在街上购买零食。零食多数以饼干为主,还有不少点心、辣条。
风平浪静。也不知是哪一位圣人说过,暴风雨之前都会风平浪静。然后突然爆发。
晚上黑哥召集我们所有队员开会。我们在会上挨个发言。而当我们开完会返回教研室,才发现所有人的包袱全部被翻过。就这样,此事激起了所有队员的愤慨,情绪较为激烈。
次日,老师到了云万小学。当时我正好没课,老师便询问起零食的有关情况。记得当时和全老师顶撞了几句,引发老师勃然大怒,差点贬谪回郑州。
除云万外,所有队员当日没有晚饭。我个人停课一天,以观后效。
木然。想想我们的队规,想想我们出发前的誓言,想想我参加感恩之旅的前前后后,不觉泪流满面。再想想全老师的话语,才发现我个人所谓的理由全然不成立。我是执迷不悟,大逆不道。全老师两年的教导我全然抛到九霄云外。全老师的一片苦心,却被我无情辜负。我不仅没有去站在全老师的角度去理解全老师,反而常常站在他的对立面。所以痛哭流涕,恨自己的愚钝,恨自己的无知。我对不起全老师的深情厚爱,对不起感恩之旅的那片旗帜,对不起我麻木冰冷的心。
晚上终没有吃饭,空腹走回了甲坝。对不起什么都可以,最怕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8月11日,星期二。
这天已经11号了,按照计划是13号考试,15号结课联欢。这样一来真正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想想,就要离开了,难免有些落寞。特意借来了远谋的相机,拍下了属于这个假期的一切一切。
上课的时候,也不知说到了哪里,下面很乱,孩子们的情绪都不是很高。我看了看下面可爱的孩子们,再环视教室一周,然后用手摸了摸写字的那块黑板,泪水就开始在眼眶里打转。说不清当时是什么滋味,只是感觉时间如流水,如白驹过隙吧。平日里,孩子们总会问,“哥哥,你明年还会来吗?”是啊,明年还会来吗?我们终究是归人呢,还是过客?
8月15日,星期六。
这天上午在云万举行结课联欢。节目很多,气氛很活跃。起初,孩子们都很开心的看着节目,俨然被节目的精彩吸引住了。而队员们有的忙着拍照,有的忙着摄影,没事的都在后面站成一排观看节目。
主持人宣布节目结束,各班组织学生进入教室。当我回到我们三二班的教室的时候,发现大家都闷闷不乐。没人说话,没人打闹,只有安静的坐着。突然发现,别离是如此之近,让人措手不及。虽然早有准备,但是还是忍不住泪水。两个班,我没有说一句话。不是没有话说,而是有着千言万语。突然哨声响了,整理了下行装,毅然决然走出了大门。
送行的队伍蜿蜒数里。无论我们怎样劝阻,孩子们始终不愿回去。没有挽留,因为他们知道,挽留也是徒劳。该走的终究还是走,留下的只有关于暑假的那段回忆。
一个孩子站在路边,对着后面来来往往的人群深深的鞠了三个躬。
第三章 那人、那事
某些事、某些人终究让人难以忘怀。那段记忆埋藏在心里,是不是会有一天被时间所湮没呢?可记的事很多,在此仅攫取几例。
赵寿济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上课下课的时候爱调皮捣蛋。某天下午教室正在打扫卫生,我去教室里看了看。赵寿济打扫到讲桌下面时,看到地上有几根小粉笔头。这粉笔头每个也不过5毫米长度,但是他却一根根得捡起来,装进了粉笔盒,之后继续打扫卫生,一丝不苟。
某日去学生们家里家访。家访的途中,赵春敏和杨琴两个小女孩一直和我拉着手,还把我的笔记本和杯子拿着。途中突然下起了小雨且有愈下愈大之势。赵春敏跑回家拿了一把伞就给我撑上了。而她个头不高,够上来很累。故而我来给我们俩撑伞。而她,就一直在旁边提醒我说,把伞往我这边移一点。而当雨水打在了我的胳膊上的时候,她就一直用她的小手给我擦去雨水,还把我的手一个劲往伞的中心塞。
又某日家访,路上碰到一个小孩,估计也只有四五岁的样子,个子很小,衣服很破。我们见到她的时候,她正挑着一担干柴。我提了一下,不是非常沉,但是这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啊。生活的贫穷就这样剥夺了一个儿童时代的小女孩的无忧童年。而这个女孩似乎并不苦恼。我们帮她担了一程,分别的时候,只见她挑着担子就消失在了丛林中。
某日被罚听课一天,老师的意思是看看校园里哪里脏了给扫扫,然后帮大厨做做饭。于是我决心把整个校园的水泥地都扫一遍。说干也就干了。当我扫到旗杆附近的时候,出来一群学生,估计是上体育课的。一个女孩问,哥哥你扫地啊。我说嗯。她又说,我来帮你扫吧。我说不必了,谢谢你。她也就走了。走了一段路,她又折回来问我,哥哥你扫这么一大块啊?我说是啊,嘿嘿。她说哥哥你真勤快。我朝她笑笑,劝她赶快去上课。不一会儿的时间,她又折回来了,和另外三个女生,带了四把扫帚,二话不说加入了我的队伍。我多次拒绝她们,但她们还是坚持帮我扫完。这个女孩叫王阳。
全老师是我们的带队老师,自2007年开始,他就把全部业余时间投入到了感恩之旅的事业中。第一届的摸索,第二届的完善,还有第三届的趋向成熟,都凝结了全老师太多太多的心血。历届队员,大多数也不过是一个个匆匆的过客,稍作停留,随即远去,带走了一段回忆。而全老师却以他的行动兑现着到摆榜支教十年的诺言。全老师对我们严格要求,推行军事化管理的策略,强调纪律的重要性。教学工作,全老师对大家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正是这些措施,为感恩之旅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普遍好评和一致认可。如果没有铁一样的纪律,感恩之旅几乎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
李洪斌老师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位来自摆榜的老师。第一次见面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老师始终面带微笑,似乎没有任何烦恼。李老师乐于助人,给予了我们太多的帮助。我们的队员袁烨因下山扭了脚踝而无法步行去云万的长达7.5公里的山路,李老师就开始每天接送袁烨,一来一回,毫无怨言,还多次表示接送袁烨是小事一桩,分内之事,不足挂齿。而我在亚马逊订购的移动硬盘,到了摆金就不再送到摆榜,因为摆榜没有邮局,李老师知道后多次去邮局询问,终于在第一时间把东西交到了我手上。感激之余,也深深佩服李老师的精神。
陈校长是一校之长,但是和我们在一起他从不摆任何架子,和蔼而友善。陈校长为我们的支教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处处配合我们的支教工作。我们刚到贵阳,陈校长即专程到贵阳车站接待我们。不仅如此,陈校长还曾用自己的新车给我们拉过煤。而我们暑期支教一个多月,陈校长和摆榜的老师们,就一直陪伴着我们度过了这一个月,其间放弃了很多很多。无可否认,对于摆榜的教育事业,陈校长和摆榜的老师们做了最大最多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这里现在贫穷,但是有了这样一群尽职尽责的老师,摆榜的明天能不美好吗?
黑哥,原名韩卫彬,之所以大家喊他黑哥,是因为黑哥确实很黑。不过,摆榜一月走来,队里又补充了几位诸如二黑、三黑之类的人物。甚而有些女生回来之后,比男生还要黑。
黑哥是第一届的队员,第三届感恩之旅由黑哥担任队长。第一次见黑哥是在3月16日集合那天。我所见的,自那日起,黑哥就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感恩之旅。无论哪次活动,无论大会小会,无论是大政方针问题还是队员之间的小分歧小矛盾,都可见黑哥的身影。黑哥为团队付出了很多很多,也承受了很多。为了团队,为了队员,黑哥没有少批评过大家,也没少受老师的批评。其实大家都应该知道,每一次批评都是希望对方能够成长,都是希望把团队的事情做得更好。
而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某些较正式场合,黑哥总会常常批评我们大家。开始很不理解,后来终于明白了。在某些问题上,黑哥只有先一步批评大家了,把问题解决了,然后老师会安慰安慰大家,调解一下,这样团队以老师为核心的凝聚力才会不受影响;相反,黑哥他不顶着大家的压力去出头,等到老头发火批评大家的时候,很容易影响到整个团队。
黑哥在我们心中,既是队长更是兄长,喊一声黑哥,一点也不为过。
戚师兄是我们的校友,毕业已久。现在是浙江一家企业的老板。和全老师一样,自2007年起,就已踏上摆榜这片土地,并且一来就是三年。在这三年里,戚师兄尽自己的所能,为摆榜孩子上学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在我的潜意识里,我是把这个世界上的从商的人分为了两个类的。一类是唯利是图,有着资本贪婪的本性的,我称之为“商人”;二类是有社会责任感,愿意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点事情的,我称之为“企业家”。这个社会,有钱人遍地都是,可惜有的是太多的“商人”,而更有甚者,麻木不仁,冷血、无情。戚师兄,显然是属于第二类的。
戚师兄和蔼、友善,和全老师关系密切,和队员也很谈得来。他心胸开阔,豁达开朗。有此胸襟,又何不会以天下之兴旺为己任?
第四章 观点
自己的一些感触。
参加感恩之旅,收获是相当相当多的。经历了那么多,终于知道什么叫做无悔。
孩子们给了我们太多。那对知识渴望的眼神,那对艰难生活不屈的精神,那对我们发自真心的关爱,那因离别依依不舍的眼泪,都给了我们太多的感触。我们付出的很少,却得到了太多。
老师给了我们太多。一段经历,之所以让人难忘,是因为在其中不仅有欢笑,还有泪水。我个人认为,欢笑见证的是属于我们的快乐时光,而泪水才真正见证我们的情谊。一起笑过一起哭过,才多姿多彩。而没有感恩之旅,也就没有这一切发生的前提条件。
队员们给我们太多。假如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幻,那么,至少有一点是实实在在的,那就是一个月以来一起走过的二十多位兄弟姐妹。我们同风雨,我们共患难,还有什么能阻碍我们的友情?在摆榜,队友间那一声声的问候、一句句的关怀和那一分分的等待,已然让人难以忘怀。而在郑州,也似乎只有和队友们在一起才会真正的快乐。每个人都把大家当成自家人。所以我在H1N1的特殊时期高烧39.2的时候,不顾一切阻拦看望我的是队友,手机里接二连三的短信和电话是队友;而在某些地方,某些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保持距离,还一个劲的找体温计。也许是无心,但潜意识里的东西或许才是最真实的吧。
第三届感恩之旅在前两届的基础之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切的一切,离不开全老师和前两届数十位队员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当地老师、学生和百姓的热情支持。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爱心人士。
我们给摆榜带去了近万册图书,来自于郑州市一所中学,两所小学——郑州中学、大谢小学和互助路小学。这三所小学,给予了我们工作的极大支持和配合。这些书籍,极大的丰富了当地的书库。
我们给摆榜带去的数千件衣服,来自于河南工业大学不计其数目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在得知我们活动的较具体情况之后,纷纷捐出了自己不穿的或穿的或崭新的衣服,只为给贵州带去多一点温暖。
郑州太古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总叶启恩先生,为我们慷慨解囊10000元人民币,解决了我们运往贵州衣物书籍的近2000元运费和从黔来郑读书孩子的学费问题。
我们的戚师兄,在云万小学设立了云万奖学金,每年颁发两次。不仅如此,还为家境困难学生颁发助学金。截止目前为止已累计发放奖金数万元。
……
我想说的是,当很多人都在为着自己自私的活着的时候,仍然有一批人,愿意以天下兴旺为己任,愿意尽己所能为别人干一点事,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温暖别人。想起了那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第五章 展望
回首过去,看看未来。突然发现,前方的路还很长很长。
第三届感恩之旅支教阶段已经结束,感恩之旅也已走过了三个年头。在这三个年头里,感恩之旅完成了从摸索到完善再到趋于成熟的一系列转变。无论历三届做的怎么样,但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那就是,第四届感恩之旅定会做得更好。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有理由期待第四届感恩之旅必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祝福师弟师妹,祝福感恩之旅,祝福摆榜和属于那片土地的人们。
201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