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
一、选拔---诚心正意,追逐支教梦想
该从什么时间谈起,才算恰当,我也顾不及了,就从触动我的那个瞬间开始吧。我有点迫不及待了,就像眼前摆上了好多美味,我涎着口水,却还假装正襟危坐。
那是2014年3月24日,大中午的北操。一队粉色上衣的人啊整整齐齐站立着。在我麻木到根本不知道自己无法自拔的大学生活里,他们就像遥远的来自山顶的烈风,把我连根拔起,暴露在绚烂无比的日光里。我被莫名地刺痛,却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只是感到幸福的眩晕。我为自己报名参加并通过面试的幸运而感激涕零。
得知第二天要跑操,我竟然兴奋到见面的那天晚上,自己傻乎乎地跑了6圈半。从那刻起,我就下定决心跟这个团队干下去了。可是当我真正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热血澎湃、死心塌地地跟着这个团队的时候,那已经是几个周之后的大拉练了。
大拉练给我的远比我知道的多,每次回想都会想哭。那条路走的比我想象中的苦多了。身体上疲乏到了极限,心理上更是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有种化不开的忧愁。在出发前,我害怕到失眠,想不通为什么走,却又反反复复地告诉自个,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可是在恐惧面前,我知道那只是自欺欺人的话罢了。我一直哆嗦,虽然小拉练之后我还屁颠屁颠地自豪自己没有任何惧色。
出发了,依然是害怕,但是我不敢多想,一直牵着义玲的手。小拉练时,我就牵着她的手,冲着她傻笑。后来坚持走到了终点,但是想想还要回去,真有一种到了黄河,心都死了的感觉。回来的路上,我实在是累了,主要是心累。我非常想给身边的人鼓鼓劲,却累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当我们爬那个最大的坡时,党楠和耿倩在我身后推着我,我眼泪差点掉下来,可是最后我却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对他们说。突然间,我看不清自己了。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很罪恶,自私到一句谢谢的话都被自己所谓的疲惫感咽下去。一路上,我再也看不到风景。我心里满是愧疚,我想起家里的爸妈,想起自己二十年来索取了那么多,却视而不见、满不在乎,理所当然的接受,还矫情地埋怨。我想起我的老师,想起高中学校的那场演讲,在那演讲的催眠环节里,我回想起我童年时光。照看我四五年的那个,一无所求却执着到等我长大了才要孩子的姐姐,我想她了。在拉练的途中,我每走一步,都向上天祈祷,给她幸福再多一点。
大拉练后,我的心便澄澈了许多。我要做的事,就是这样一件小事,默默无闻却暖人心扉。我想人总是带着使命而降生的,我的使命就是这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件我曾为之流过泪的事。不多想什么,一直去做。
之后的义工之行,我也的的确确地为之再次流泪。我看到了一位老爷爷,瘫在床上,卷缩着身子,无助的眼静静地望向我。我抚摸着他的手,想起了我的姥姥。我对不起她,没有见她最后一面。在与她相伴的那些日子里,我也没有真正地走进过她。记得小时候,她还在时,她常常一个人搬着凳子坐在门口,也不说话,眼睛就那样看着马路对面,红红的,婆娑着。后来说是不行了,我心里一惊,竟连哭也没有哭出来。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行动不便了,就坐在时光前数落着,也失落着,往事就像做梦似的,分不清也看不明了。在贵州的山路上,我也看到了很多老人,偻着背,拄着棍赶着牛,还在为生计奔波。顽皮的孩童哪里知道,那一步步走着的全是说不出的辛酸。老有所依,老有所依,说起来每个字都意味深长,每个字都是用泪水也洗不清的,纠缠着多少曲折而动人的往事。
有时候,参加活动时,我会想时间就定在那吧。在变废为益时,我拎着装瓶子的袋子,就像拎着太阳,充满着力量。赚多少我也不计较,就是觉得满足,感到踏实。我们几个把手掌弄得黑乎乎的,指甲里全是泥。我总会想起倔强里的那句歌词:我的手越是肮脏,我的眼睛越是发光。我想我们的眼睛在那会儿就会发光,不是凄厉厉、鬼溜溜的那种,而是软绵绵、静悄悄的。就像怡然姐曾分享过的那句话-----一个人的意志可以越来越坚强,而心灵应该越来越柔软----一样暖暖的。
我想,一个人的意志也唯有更坚强了,内心才会越来越柔软。唯有在与自我的争执甚至绝交中,沉淀下了许多感动到自己的那些瞬间,并跟着自己的心走了,才会越来越像自己。人也唯有感动到自己,才会选择相信自己的选择,再累也不掉一滴眼泪。
五月的郑州是灿烂的,明媚的。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打工了三天,收获的比付出的多。很多事都是这样,往往在我们计较自己付出的多而获益少时,很多新鲜却无比重要的感受就擦肩而过了,而一旦失去,我们所做的事也将黯然无色。打工的意义对于我而言,不在于挥汗如雨地工作,挣得和钱一样干巴巴的体验,甚至不在于献爱心,因为那时的贵州还遥远的像个梦,不清晰也摸不着。打工对我而言,就是诚意。意诚则心正,心正了,其他的事我就定下来了,不会再怀疑了。
我在打工时被雇主吵了一顿,想想当时的自己挺气愤的。但是,过错不管是谁的,当时的我,都忍下了。因为我理解忙,忙中忍不住自己的性子很正常,我也不会犯此类错误,让别人向我当时那样尴尬。我想就这一点小小的体悟,也值得我那些天的每个早晨,长途跋涉地赶去工作了。
六月火热的一点不假。“两会”开的如火如荼。我们也忙得叫苦连天,但是内心里却是心花怒放。成立大会时,我不争气,在接到队帽、队徽的那瞬间,眼睛竟然红了。每个人在领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礼物时(我想用礼物来说是最恰当的了),都会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心里有千言万语,可是舌头却像被绑起了结,支支吾吾的憋得不行。我也是那种心情,像踩着棉花,脚下软绵绵的,想滑下去,痛痛快快地抱着队帽队徽哭一场。它们来之不易,因而意义重大,当然也注定着要寓意着更大的使命。那段日子,我们为付出而欣喜,也为收获而哭泣,就像个孩子,真诚到捧着火红的队帽和队徽,竟忘记合起手指,掂掂其中的分量了。
队员大会那天,我们第一次在集体活动中穿队服,配上队徽,戴上队帽。全副武装像个军人一样自豪。我感到了归属,有种宿命的况味。我常常想,有时,我们总会给自己贴标签,撕掉一个模糊的、被阳光晒得发黄的,再重新贴上一个新鲜、像太阳一样明亮的、瞩目的。可是却很少有人思考过,贴标签的那个手是谁的。很多时候,我们要撕得干脆,更要贴的痛快,贴的义无反顾。
感恩之旅这个标签,我贴上去的时候就决定了,这一辈子我也不会撕下。
队员大会前,我们正经历着结课大潮,每天要死要活的,红着脖子吵着要重点。我们比热锅上的蚂蚁还急,倒像热油里的蚂蚁一样,为期已完了吧,总这样吓自己,总觉得自己傻,还不抓住最后的稻草,投入学习,可是当我走进自习的天堂时,我总觉得自己遁入了地狱,如坐针毡一点不假,我的心再也定不下了。虽然停了操,起的依然早,不敢偷懒,但是学习的心总是悬着,自己热血沸腾,脑子了炸开了锅:贵州我来了,我来了,来了......难道,我要带着悲惨的成绩,踏上赴贵的列车?学习和活动的冲突是注定是解决不了的?
后来,我仔仔细细地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严峻地像正在审视一个无恶不赦的惯犯。我的确是个惯犯,每到期末便自我忏悔,一边忏悔,一边欣喜自己捞得的蛮多。生活可以随意点,安排自己的饮食、时间大可宽松,但是学习上并不能这样,因为学业关系到很多你想不到的事,也是你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脉络。就像行医,你把准了脉,病就治了一大半了。更重要的是,当你一无所有时,它总会恰到好处地纠缠住你敏感而脆弱的神经,要么是当头棒喝、巴不得你一命呜呼,要么是春光无限,渐欲迷人眼。
二、赴贵-----开启心灵之旅
谈了这么多到贵州之前的故事,倒也并不累,如数家珍倒不是,鄙掃自珍到贴合的天衣无缝。一句话说到底,那就是感恩之旅让我懂得了感恩,并愿意把这份感情坦然地表露出来,而不是闷在心里,活的压抑。也许,有时我们总会不经意间思考舍与得的奥秘。我们都清楚,舍是因为心力有限,史铁生说得好,残疾是限制,难道生活不是?无限大的限制之下,舍必然是智慧。那么,得必是心之所向,若不是心之所望之处,必不会牵情动心,义无反顾。若不是心之所愿,所有的舍也只是笑话罢了。可是我们往往就是那个闹笑话的人,笑着笑着却突然间哭的一塌糊涂。我们年轻,看不清并不奇怪。可往往是看得清的父母在苦口婆心,我们依然是撞墙的大汉,头破血流了才回归平静。我们想要的太多,就像进了商店,让父母想想都头疼。我们想得的越多,很可能父母会舍弃的越多。这个道理看清了,可是却没有用处,因为往往是身不由己。就像我常常问自己记得这些话吗,却从不回答自己。
若是我能走的远些,也许隔着山雾,我会看的更真切。
不管怎样,我是怀着阳光的心情踏上列车的。列车呼啸,我也是,在无声的呐喊。本以为是艳阳高照,暑气腾腾的,但是这里却总是山雨绵绵,像是化不开的忧愁。
刚来的几天,我们的衣服都没有干过。一双脚一直泡在湿漉漉的鞋里。来到的第二天才正式上课,而我是等到第二周才恍恍惚惚地走进了教室。那时候,还不错,天晴的爽快,蓝的动人心魄,像染上去的似的,总害怕哪天下雨会淋掉色。一进教室,我就知道我以前的日子一去不返了-----我属于这里。
我从没有见过那么明亮的星星,让我欣喜如狂。每一颗都闪烁着快乐的光芒。有时我会想,死也要死在这些光芒里,这远比升入天堂时的那束光美多了。可是我又没法去拽下一颗,捧在手上.....这些星星就长在孩子的眼睛里。现在的我,每此看到星光,都会想起那一双双眼睛。但是,当我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生活里时,我才渐渐发现那辰光里的淡淡忧愁。我已经不知道自己几次提到忧愁了,我也并不喜欢这个词,只是晃动在此刻的,我不忍说出来的只有这个词了。
我们去调研,一路上山花红红艳艳的。我叫不上那花儿的名字,小向导也不知道。我开玩笑说,就叫迎春吧,多喜庆。山路的确崎岖,汪国真说夕阳涂抹小路,荆棘变成杜鹃,现在我真信了。爬上爬下,顶着太阳,就像自己在拿一把利刃抹脖子却不舍,真不如一刀了断的痛快。汗水流进眼泪,涩涩的混着泪滴下去了。我想起老队员粉色的上衣褪成白色,如今也算明白了。和我们一路的小向导,没有帽子,而我们有。这份难受也许很多人都经历了,戴或不戴都是难受。
比这难受百倍千倍的,远在后面。我们去调研的家庭大多贫苦,但是孩子很争气,懂事。我还记得去过一家。房子是石头砌成的一间,平整但是没什么家具,当然也小的放不下什么家具。家里漆黑一片,突然进去会担心自己是不是走进了山洞或者走进了密叶遮天的古林。那个孩子没去补课,当我们问她为啥不去,她低着头挑拣着晒干的水花里的杂草,好久了才说,生活费不够。她要在家捞点水花挣点钱补贴家里。我想起,我们常常提在嘴边的那句,这里的孩子学习基础太差了。然而,比学习基础差更严重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多。面对着70%左右的留守率,面对着几年未见父母一面的孩子,学习基础差对他们而言并不意味着太多,而家庭关爱的缺失,甚至说这些童年的缺憾却是终身。他们将带着这些永远不会结疤的伤痕走向这个世界的不公,他们将轻描淡写地重复着这些隐约在梦境里的伤害,在每一道新鲜的伤痕的背后总有一个止不住的心的缺口在滴血,一个止不住的念头在翻滚。在时光游走的某个瞬息里,它会喷涌,爆发继而在恨意里熔铸成利刃,割伤自己也砍断了退路。
每一次调研,在他们转身抹泪的那刻,我总会恍恍惚惚地感到了这个世界的寒意,我总想起周老师对我说的那句心里话:相信这个世界总是美好的。到底要怎样理解,是因为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所以要坚信,还是相信这个世界是善意的,只有这样伤口才会慢慢愈合,结成美丽的疤,等到有一天了,它成熟了,像一颗果子脱落了,而一切完好无损。
我希望听到孩子们的回答,尽管是以沉默的方式,尽管是多年以后。
路上自然也有欢快的事,叮叮咚咚的山溪底上,卧着色彩斑斓的碎石。哗啦啦的山泉水从石头的间隙里流出来,又流进另一个石头的间隙中,重复着环佩叮当的清脆。泉水很甜很凉,在阳光照射下亮亮的,像一个漂亮的女子那汪汪的窝在眼里的泪水。我想起在大坡头,抓到的一只黑色的蝴蝶,这里的蝴蝶并不多,而且大多是深色的。那只蝶在我的手里挣扎,就像一张美丽的画在手指尖被风吹拂。这里的山水也是这样,出落得像个朦胧的仙境。可是这里的人们却都在这仙境里挣扎。这里的孩子在星光寥寥的大山怀抱里安睡,也在清晨冷雨的抽打中醒来。他们热爱它,珍惜它,也憎恨它,诅咒它。就像一个孩子对我说的那句话:有时候,在上学的路上,我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太累了。
我知道,他最终也没有迟到,就像他会一直热爱这大山一样。
当我在家里写总结的时候,那些散在每座山上的孩子都在为生计奔波着。从晨梦醒来的那刻起,他们就注定比同龄人忍受更多,当然也注定了在某些方面更优秀一些。我想起,一直关注我们团队的珍珍。当我站在她身边和她留念时,我听到她爽朗的笑声,就像春风吹开花朵,就像软烟轻笼山头,就像日光白的晃眼的午后,一潭碧水,水波荡漾。我特别喜欢这个倔强的孩子。我想,用倔强来形容她,一点不差。
她是第一届到第四届队员教过的孩子,现在要上高三了。课程紧,但是每年暑假她都会出现在那面红旗下,尽管那红旗下的那群粉色上衣的人们已变换了面孔。我本以为和她一起会是小心翼翼,不敢多说。毕竟她经历那么多,承担的风雨和坎坷比任何同龄人都多些。但是,我错了,她比任何人都更有力量,那双小灯笼似的眼睛,明亮的让我往往躲闪不及。她常常是我的榜样。
她告诉我,她学习的理由很简单,她热爱学习,只是单纯的热爱,就像热爱这座大山一样自然。但是,往往越是自然的事情,我们却越是忸怩,越是做不到。所以,我们在成长时,就注定了要抖落掉一些什么,比如对于未来的真诚。而我就从她那弯弯的笑容里找到了那失落在童年里的那份纯净。
她对我说说,初中起她及开始写日记,从不间断,已经写了六七本,垒起来好厚好厚。我能想象她把那些本子垒砌成过去,垒砌成墙保护自己的过程。虽然她会在某个夜晚翻看自己的伤痕一遍一遍,那停留在笔尖的痕清晰无误,跳跃着并慢慢地吞噬掉她对生活的向往;虽然她会在某个清晨突然想撕掉所有的日记,突然想跟这个生活决裂,冲出重围,痛痛快快地奔向未知的却一直指引她前进的未来。可是,尽管她用尽全力,却一无所获;虽然她累了,从翻开日子到合上日记时,心头有着说不出的惆怅.....但是,我还是感激,感激那个让她想写日记并坚持下来的冲动。感谢那些像白天一样明媚的夜晚,在安静的角落,她可以把心中的苦楚一点点写下来,倒出来,之后轻轻入睡。在满足中尘封痛苦,纵使是暂时的,我想那一刻也必然是幸福的,因为有时候,快乐瞬息足矣。
突然间,我想起了寿芬,她也是我钦佩的一个女孩。她告诉我说,她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大学毕业时借钱带父母旅游。她说,妈妈这一辈子才去过两次惠水县。那一次妈妈去惠水县找她,她带着妈妈走了走校园,妈妈满足的神情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里。妈妈身体不好,她也不想遗憾。听她说时,我想起了我的爸妈。爸妈操劳了大半辈子,却从没真正的放空过自己,活一天自己的日子。即使在空闲时,也是想着孩子的冷暖,电话那头的冷暖就是他们的冷暖,孩子那个经纬里的故事才是他们的故事,孩子所在的城市才是他们的城市。
这里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儿女小,孩子的很多情况也是辗转了很久才被父母了解到。所以每听到一个关于自己儿女的故事,父母对每个细节总是反反复复地询问,唯恐错过了哪个瞬间。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不多,春节了,他们伴着飘舞的雪花来,可是不及化冰就要背井离乡,带着所有的酸楚继续奔赴那个悲喜交加的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为一份生计而忙碌。在颠簸的列车上,吃一桶面匆匆入睡,在拥挤的车站,操着乡音哈着气,却没人在意到那冻裂的手掌......他们是农民工,在城市里,却很少有人记得他们的另一个名字。他们也是父母。
当我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青翠的竹子一簇簇的。有风的时候,如果你置身竹林下,却会感到格外的安静。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是,这些温润的竹子曾弄瞎了一个孩童的眼睛。这就像我们的生活,快乐中也存在着遮不住的忧伤,美丽里也朦胧着苦涩的曾经。一句话说的贴切:在苦与乐的边缘,游走的是不变的生活。的确,生活就像在走钢丝,抬起来跟踩下去都是不容易的,在平衡之前,你无法知道下一刻会落到哪里,而且心里也明白平衡是不可求的。所以,当我们被遗弃、冷落,当我们一脸愤怒想报以斥骂反击前,必须清楚,那个伤害我们的的人的背后也有说不出的无奈,也有吐不出的苦水。所以,我还是会相信周老师的那句话: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的确,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但比这个事实更为重要的是,你必须去相信。即使已是千疮百孔也要坚信。
在大坝的最后日子里,我认识了另一个女孩。她是我的最后一个调研对象。当我领她去医院的路上,就为她许了个愿:她的眼睛有一天会好起来,就像所有的燕子都会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回到北方一样,她也一定会拥有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牵着她的手,走了那么多路,一步步都没有叹息,我也看到了她眼里的喜悦。有时候我想,那个挽着她手的不是我,是她的父母该多好。周老师曾对我说,有一家父母给两个女孩起名字,两个字互反。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很明显而自然地表露出来了,就如同对待她们的名字一样,父母对于女孩不重视的,是模糊的,也没有意愿去看清楚。这就是这里无数女孩的命运。从被轻视到轻视自己,从轻视自己到漠视家庭,在这些大山的褶皱里,正重复上演着很多悲凉的故事。
我曾挽起一个被抱养长大的女孩的手,告诉她我也是从小不在家。她当时直直的看着我,不说话,眼睛红了。我曾去过一个女孩的家,女孩的妈妈抱着九个月的儿子,对我说,不想让要升初三的女儿上学了,家里这个弟弟,以后要靠着姐姐打工挣钱养活。女孩在旁边偷偷地抹泪,她的妈妈不明白她的女儿有多优秀,多上进,多渴望学习并靠着自己的力量走出大山,活出另一个自我来。我记得王哥说过,这里考上高中考上大学的女孩的比例,比往年大了很多,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可是,以前的那些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校园的女孩们,你们还好吗?会不会仍在心底无名的愤怒,或是已经和生活和解,原谅那些贫苦的日子?
三、回郑-----离开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
我的贵州之行,就这样结束了。在孩子送我的百合花丢失的悲伤里,在露宿体育场的狂欢里,在街头巷角的小吃店我挥霍着剩余的精力之后,我恍恍惚惚地踏上归去的列车,就像一场梦不真实。直到现在,我再也触不到那片土地了,那些发红的泥土在我的记忆里越来越模糊,我咽下去的馒头和咸菜,还有无穷无尽的土豆儿,还有砍的柴,在办公室里流的泪,在教室里写的粉笔字......它们离我越来越远。就像隔着浓浓的雾,我担心这雾气最终会遮住所有,更担心这浓雾散去后,只留下一无所有的我。
我站在郑州的车站前的那满满的幸福感,现在已消散了。在此刻,我只祈求在记忆的一次次曝光下,我能在逐渐模糊,逐渐远去的画面里,看到另一种清晰,一种直射心灵的清晰。我也期待着一个清晰的未来向我走来。
结语:离开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回郑后团队工作需要更多的思考和付出。“感恩在路上,我们在路上”,这句话意味深长,需要的更多是我们的行动,以及在行动中不断地思考、感悟和总结。用心坚持地把每项工作做好,才会在那面旗帜下感到由衷的幸福,才会懂得真正的感恩。让我们以此共勉,并不断践行。
“感恩之旅”支教助学联盟
孟园总结
2014年9月28日